例如沿海抗倭,广东平乱民,打安南,打缅甸,前后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军作战。</p>
除非有难以解决的敌人,才会调动全国的精兵。</p>
例如辽东萨尔浒之战。</p>
大量南方的精兵,千里迢迢行军到东北,第一时间寻机与蛮族决战,因为耽搁不起。</p>
为了减少客军长途运粮的消耗,促使本地兵与客兵联合,对敌速战速决。</p>
否则呆的越久,对本地越不利。</p>
因为只靠一地,是供应不起大军作战的,而十馀万大军以及无数的民夫,内地运粮到东北,大周积弊众多,同样承担不起。</p>
所以。</p>
年前的形势,本应该供应给忠顺王大军的军粮,犹如胡椒撒面般,供应给了十馀万南方军。</p>
原本为三万兵,和运送粮食的民夫准备的粮食,是够他们吃的。</p>
但是不够十馀万兵和民夫的吃食。</p>
最后的结果就是忠顺王军中无粮吃,十馀万护卫京畿的南方军也没粮食可以吃。</p>
大家都吃不饱肚子。</p>
后果就是部分南方兵一哄而散,部分南方兵看见形势不对,退了回去,还有部分南方兵从民间抢粮。</p>
这个怪谁呢。</p>
真不好说。</p>
怪南方兵?总不能说饿死自己吧?</p>
北方的流民,为了不饿死,起义反抗朝廷,南方的兵也是老百姓,同样不愿意眼睁睁饿死。</p>
怪朝廷?</p>
朝廷也很无辜。</p>
金江军作乱,难道因为没有准备,就不调兵护卫京畿,眼看着亡国不做任何动作?</p>
怪金江军?</p>
金江军真没有造反。</p>
这就叫做天时。</p>
按照古人的说法,又称之为国运。</p>
忠顺王是急死的。</p>
三万带出来的精兵,压着十馀万的乱军打。</p>
民军终归是民军,总体上还是战备稀缺,不如</p>
忠顺王从辽西军,三大营挑选出的精兵。</p>
只要再给忠顺王两个月。</p>
任你是龙在前,还是田永命,都得死在他手里。</p>
上天向他开了个玩笑。</p>
部下们不愿意打,忠顺王不敢告诉他们实情。</p>
缺粮。</p>
先从友军缺起。</p>
刘明先,李坚等将领,先是通报了一番,过了几日在次向忠顺王告急。</p>
内忧外患,忠顺王要求继续攻击朱仙镇。</p>
拿下朱仙镇就放粮。</p>
人们还以为是忠顺王对他们前番态度不满,无可奈何督促军队重新攻城。</p>
但现在朱仙镇的数万流民军,是上千万流民中最硬的骨头。</p>
要打败他们,那就要杀死他们。</p>
哪怕官兵火器厉害,朱仙镇城墙残品不堪,坍塌无数,可攻城中,还是杀敌一千自损六百。</p>
一日又一日。</p>
粮荒终于引起了恐慌。</p>
士兵们没有流民们必死的觉悟,因为两者的诉求不一样。</p>
各将天天求粮。</p>
至此。</p>
忠顺王威信渐失。</p>
冬日里,西北有粮吗?</p>
没有。</p>
有粮食的大户,早就被流民们抢空。</p>
地方没粮,朝廷没粮。</p>
朱仙镇的流民军手里还有粮吧,但是现在官兵已经无力发动进攻。</p>
三日不吃饭就没了力气。</p>
七日不吃饭,摊在地上站不起来。</p>
忠顺王用尽了手段,想尽方法自救,撑了一个月,在大军崩溃的前夕,死了。</p>
人们都说忠顺王是急死的。</p>
因为他不死,大军还是得崩溃。</p>
忠顺王死了。</p>
消息立马传开,数万精兵一哄而散,有的人直接投降了民军,讨要口粮。</p>
有的在营地中等死。</p>
两种结果。</p>
跑,没人有力气跑。</p>
数万精兵,尽入龙在前之手。</p>
谁让其余的民军见忠顺王厉害,各个都不愿意抵抗逃跑,只有龙在前留下坚守。</p>
边军精锐,义军精锐,东北与京畿精锐。</p>
龙在前手里的大军,已经不再是民军,而是包含了北方大地的精锐。</p>
来自于官和民。</p>
开封二次被围。</p>
不日。</p>
开封城破,龙在前屠近城中勋贵官员乡绅,拿出粮食缓解了大军的粮荒。</p>
从开封跑到归德府,处处下跪磕头的图门,闻之,自缢。</p>
两名随从分了银子跑了,无人为其善后。</p>
老更夫撞见,把其埋在城外的乱葬岗。</p>
夜间。</p>
乱葬岗处处绿光。</p>
~~~~~~</p>
登莱上报。</p>
不是金江军作乱,是金江军内部叛乱,叛乱部队已经被龙山大营消灭。</p>
可是。</p>
已经无用。</p>
几个月间,能发生太多的事情。</p>
……</p>
「平辽侯是何意?难道不愿意见杂家?」</p>
来祝贺的六科给事中回去了朝廷,太监中留下了一人。</p>
林如海不方便出面,由朱文接待太监闾礼。</p>
「公公老家是南方何地?」</p>
朱文避而不谈,转移话题。</p>
「诶,你怎么知道杂家来自南方?」</p>
宫中的太监,一般自称咱家的,多半来自于北方,一般自称杂家的,多半来自</p>
南方。</p>
朱文和林如海闲聊的时候,听林如海说起过。</p>
大部分太监也是普通人。</p>
普通人都爱财,何况去了势的太监,他们相比寻常人,更加的爱财。</p>
百姓们有后,太监可无后。</p>
晚年出宫靠着侄子,那也得有钱才行,不然谁顾得上太监。</p>
林如海以前负责扬州的盐政,不光要和官员打交道,勋贵和太监都是座上客。</p>
根据林如海的透漏,太监不容易打交道,因为他们不重外面人的感情,更重利益。</p>
想要用情谊交好太监,属于难上加难。</p>
最好的法子,就是和太监聊老家,从家乡谈起,利益往来才算打开了口子。</p>
而通过太监的自称,就能判断出太监来自南北,打开双方的话题。</p>
林如海说了很多。</p>
朱文按照林如海的方法试了试,果然效果不错。</p>
太监闾礼好奇的追问,一番交谈下来,气氛才逐渐缓和,两人能正常的交流,逐渐清楚了太监的来意。</p>
……</p>
唐清安穿着长衫,在院子里散步。</p>
具体的事物,由</p>
担心官员做不好,只顾享受,则有督查司,巡道司去核查督查,担心官员同流合污。</p>
那就不用做事了。</p>
官员都同流合污起来了,说明社会风气已经败坏。</p>
该想的就是如何治理社会风气,从源头上来治理,否则也只是浪费力气而已。</p>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别小看这句名言。</p>
直到朱文带来了消息,唐清安让朱文坐下说话。</p>
「闾公公应该是皇上另有交代,不方便对外说,所以要和将军私下见面。」</p>
「应该是何事?」</p>
唐清安问道。</p>
朱文摇了摇头。</p>
「闾公公口风紧,问不出来。」</p>
「我猜测应该是迁都的事。」</p>
唐清安了然。</p>
忠顺王的死因,有人说是金江军引起的。</p>
对此。</p>
唐清安懒得理会。</p>
忠顺王府送来的礼单,唐清安照单接下。</p>
人去事了。</p>
收下了忠顺王府的礼品,代表了他不会记仇忠顺王,否则忠顺王府的家人,恐怕会更慌乱。</p>
不但如此。</p>
他还让人告知陈德言,如果能找到图门的尸骨,要好生安葬一番。</p>
此人。</p>
对得起大周。</p>
是大周的勋贵,贾府一家对不起图门一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