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形势,我们在草原的控制力逐步上升,不应该打断上升的态势。”</p>
“有些台吉心里虽然不满,面度当下的大势,又无可奈何。”</p>
贾鉴最懂蒙古。</p>
众人都仔细听着他的分析。</p>
蒙古其实只是周人对草原的统称。</p>
犹如周人统称奴儿干诸部为女真。</p>
西海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等等。</p>
但是奴儿干各部,例如库伦人,自称自己为库伦部,而不是把自当当女真人。</p>
所以老奴征服了各部后,改名为蛮族。</p>
但是蛮族的称号,并没有获得其余女真部的认可。</p>
否则也不会有数十年的征服之战。</p>
草原也是如此。</p>
随着各大汗国的消亡,黄金家族的势弱,很多部落并不把自己当做蒙古人。</p>
例如漠北的卫拉特诸部。</p>
他们与漠南蒙古台吉们的信件中,称呼自己卫拉特,称呼漠南台吉们为蒙古。</p>
漠南蒙古的台吉们,也是如此的回信。</p>
“如果答应他们的要求,虽然能让我们获得一批兵力,但是会影响我们在草原的控制力,长远来看非常不利。”</p>
从草原和奴儿干抽调青壮到第四镇作战,和抽调青壮随金江军入中原争天下。</p>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p>
前者代表金江镇有余力,对草原各部仍然保持了优势,是金江镇合理合法的管理手段。</p>
后者不同。</p>
草原台吉们会认为是金江镇有求于他们,是他们帮助了金江镇夺得天下。</p>
“如果觉得兵力不够,不如继续从内部扩军。”</p>
贾鉴的话,让众人沉默。</p>
扩军不是那么好扩的。</p>
历史上。</p>
中原政权统一之战,明明自身上千万乃至数千人的人口,却只能抽出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兵力。</p>
例如前明朱元璋最开始的北伐。</p>
反观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轻易的就能带领十几万,几十万的军队。</p>
又例如蛮族老奴。</p>
自身那么点人口,却能带出十馀万大军。</p>
因为双方战争模式的不同。</p>
汉人以统一天下为理念,导致的后果就是,十万大军需要的后勤,要调用后方数十万民夫来运转。</p>
以自身的物资来供应大军所需。</p>
而游牧民族或者蛮族,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军需,靠着劫掠屠戮汉人来获得军事补给。</p>
这就是双方的区别。</p>
虽然不是全部的原因,但也是核心原因之一。</p>
金江军虽然只有十万,却需要动用数十万的民夫,维持大军的补给。</p>
而且金江镇各地的官仓,几年来的积蓄,无数的物资钱粮兵甲,源源不断送入金州。</p>
为了这些准备,金江镇忍耐了几年。</p>
同样。</p>
也是因为这些原因。</p>
朱元璋北伐,顺应天命,离开中原数百年的北方,只要打败了元军,就能轻易的重归汉政权,天下重新一统,没有什么叛乱。</p>
不等众人开口,贾鉴主动提出想法。</p>
“北镇军有万余人,值得拉拢,也有把握拉拢过来。”</p>
“辽西军还有三万余人,更值得拉拢,但是成算不高。”</p>
“因此我有三策。”</p>
“上策为拉拢两军,为我使用,如虎添翼,可从山海关入入关,占据地利。”</p>
“中策辽西军拒绝,北镇军同意,就以北镇军稳住辽西军,从登莱入中原。”</p>
“下策,两军皆拒,那我军只能强攻辽西,一路打过去,哪怕不能拿下山海关,也要让对方不敢骚扰辽东。”</p>
“那皇上南迁之事?”</p>
谢有成担忧道。</p>
“让水师入黄河。”</p>
贾鉴支持了谢有成最开始的提议。</p>
投桃报李。</p>
谢有成认可了贾鉴的计策。</p>
见众人达成了一致,唐清安终于一锤定音。</p>
“告诉朱秀,十万金江军交给他。”</p>
刘承敏有开拓草原之功,武震孟有收复奴儿干,开拓朝鲜之功,彭大海有收复琉球,征服日本之功。</p>
几人的威信威望一时无两,因此唐清安决定把前期的战事交给朱秀统帅。</p>
即是对朱秀才能的信任,也是弥补他几年来,甘愿默默无闻的补偿。</p>
和多年前的十万大军不同。</p>
以前的金江军,根基是游击区出来的队长为基石。</p>
现在的金江军,一部分是原来的队长,还有一部分,是在金江军从军多年,大量提拔起来的军校生为队长。</p>
多年前,唐清安还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拉拢军队军心,维护自身的威望。</p>
那么现在,唐清安已经可以稳坐后方,居中调度,把精力投入更多的事情。</p>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才是万无一失的。</p>
流民军一路走来,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p>
但是朱秀。</p>
同样是十几年来,从数百万辽民中走出来的将帅。</p>
是非东海堡系将领出身的军中第一人。</p>
把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朱秀,唐清安心中妥当,不会担忧有战败的风险。</p>
如果前线在朱秀的指挥下,金江军还能战败。</p>
唐清安不认为自己能改变形势。</p>
众人没有反驳。</p>
十万大军的指挥权虽然归于朱秀,但是不代表朱秀说的算。</p>
“告诉刘承敏,让他和你一起拜访北镇。”</p>
刘承敏的妻子,是锦乡侯府家的小姐。</p>
有他出面,就是对锦乡侯府最大的保障。</p>
什么空头承诺,都比不上刘承敏。</p>
他是平辽侯的结拜义弟,金江军第一节制使,这要是还不能说服锦乡侯府,金江镇也没有更好的条件了。</p>
“我写几封亲笔信给刘英,赵雍二人,是他们重新面对现实的时候了。”</p>
当年,忠顺王还未抵达辽西。</p>
辽西军人心惶惶,不少的将领私下联系金江镇,准备投靠金江镇。</p>
忠顺王抵达辽西没几个月,就稳定了人心。</p>
众人与金江镇的联系,逐渐的中断,可见忠顺王的才能,只可惜。</p>
唐清安摇了摇头。</p>
“让他们二人看清楚形势,不要自误,我也算是半个辽西人,算的上是老乡,值得信任,不会亏待他们。”</p>
将军虽然不是辽东人,但是从辽东发家。</p>
最开始就是辽西东海堡的百户。</p>
所以将军说自己算半个辽西人,也没有什么错,站得住脚。</p>
辽人守辽土之前。</p>
在辽东服役的营军,大多数来自于内地的精兵。</p>
而辽金元时。</p>
辽东的汉人早已屠戮光。</p>
现在辽东的汉人,都是前明开始从关内移居此地。</p>
论祖上的根源,不少人家还保留了家谱,有迹可循。</p>
真要是攀关系,谁也能绕个弯攀起来。</p>
唐清安就算没来过辽西任职,从父族也可以攀起。</p>
犹如历史上的毛文龙。</p>
祖籍山西,现籍浙江,长大后投靠搬迁至沈阳的伯父,从而在辽东落军籍担任军官。</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