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翰林汪学士为其母请诰命的事也还没下来!”</p>
黄凤翔点点头,然后回道:“岂止这道题本没准,我听闻南司农王公生病后,请回籍调理身体的本,都上了半个月也没准呢!”</p>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官员在一个位置上的任期往往很少超过三年,就嚷嚷着要辞官,找各种借口辞官。</p>
而王遴则干脆在这时站起身来,一脸严肃道:“记得添这几条,</p>
范谦也跟着回道:“是啊,这只能是由大冢宰亲自来定夺。”</p>
“大冢宰说的是,圣意难违,我们还是赶紧按圣意而行,保全圣德最重要!”</p>
大明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p>
朱翊钧看了后就对御前的戚继光和李成梁说:“这吏部是要搞拖延战术啊!”</p>
“陛下说的是,大冢宰想必也只打算在吏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待一段时间就辞官,而没想着做吏部尚书后,要再为天下吏治做些什么事,毕竟真要是加强吏治,逼着百官在任期内必须认真做事,是会得罪天下官僚的。”</p>
虽然大明不缺做官的人,但具体到一个职位,要是常换人,也是会影响一项政策的执行效率的。</p>
……</p>
王遴听后一时猛抬头瞅了朱翊钧一眼,然后又低头拱手称是。</p>
王遴点头:“是得认真商榷,让吏部的每一位同僚都要发言,每位同僚的意见都要认真讨论。”</p>
本质上,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做可以尸位素餐即混日子的官,或者做即便不能混日子也能够用权力换取各种好处的官,而不是被皇帝用鞭子逼着去完成各类宏大目标。</p>
“不少官员到地方任职后,甚至只在当地待个一年半年,以考察为名,把辖区古迹名胜游乐完一番救上本请辞,且有的还没得到朱批就直接冠不理政事,这让一些地方名义上处于有官的状态,实际上却处于无官的状态,以至于善政不能推行,地方豪强肆意侵吞公利民财!”</p>
“该怎么通融,就得仔细商榷,而不能马虎大意使礼不得行才好。”</p>
于是,吏部就便这么认真部议起来。</p>
黄凤翔和范谦这才拱手回了一句。</p>
朱翊钧说着就看向戚继光和李成梁说道:</p>
正因为此,大明这些年,高层官员常换,阁臣尚书也常换。</p>
而这个时候,朱翊钧则从张敬修这里收到了一份来自锦衣卫的密报。</p>
只要最高统治者即皇帝不想偷懒,</p>
黄凤翔听后也叹气说:“大冢宰所说的没错,如今看来,只能按旨而行,只是立制时,多些通融的地方为好。”</p>
王遴急声说道:“你们拟份草稿,我以照抄,以我的名义上本,总行了吧?”</p>
他知道,自己现在上疏辞官已经不可能。</p>
如这次,吏部的官员想拖延不执行皇帝的政令,那皇帝也跟着拖延,不让官僚们得到他们想要的荣誉。</p>
没几日,王遴就因为吏部请补官缺的题本一直没有被朱批,而问起黄凤翔来。</p>
戚继光这时说道。</p>
王遴这么说后,黄凤翔和范谦皆愕然不已。</p>
王遴点了点头:“只能如此。”</p>
所以,他也就只能打消掉辞官的念头。</p>
一般而言。</p>
“吏部这样不明着封驳朕的旨意,使得朕也找不出理由惩治,也就只能用别的方式处理,故接下来,到侍御司的奏疏,凡是涉及为在任文职官员加封的、致仕官员去世请追封的、为自己父母请恩表的,皆以国家名器不能不慎重为由留中,直到吏部何时拿出改革官制的方案来,就何时处理这些奏疏。”</p>
黄凤翔这时说道。</p>
王遴则在回吏部后,就对左侍郎黄凤翔等提起了朱翊钧要吏部对官员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情况,在制度上予以遏制的旨意,且因此感叹了一句。</p>
范谦也跟着问道:“是啊,这不得让天下官僚更加恨大冢宰吗?”</p>
王遴无奈笑道:“反正都不得不要招恨,那就干脆做些实事吧,常言道物极必反,这样或许反而会得天下一些人理解吧。”</p>
黄凤翔和范谦听后没再说什么。</p>
而很快,吏部就以吏部尚书王遴的名义上了题本,奏请皇帝改革吏制,加强约束官僚游惰之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