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治河是最失败的两百多年!”</p>
“你!你混账!”朱元璋额头的青筋都冒了出来,已经是怒极。</p>
陆渊却是继续说道:“有元一代,贾鲁治水足以彪炳史册,流芳千古。”</p>
“大明朝倒是出了个潘季驯,但无奈大明自有国情在。”</p>
“河道侍郎不但要保黄河,还要保运河,保凤阳府!”</p>
“潘季驯倒是提出了方案,束水攻沙!”</p>
“当时,清口以东的黄河河道历经四百余年的淤积,高度已经到了一个淮河无法正常汇入的地步,淮水停潴在清口以西,逐渐成为一个叫洪泽的堰塞湖。”</p>
“潘季驯的方法就是,将这个堰塞湖利用起来,增加水量,抬高水位积累势能,然后在清口泄入黄河,增加黄河的水量,再约束好黄河河道,实现对黄河河床的切削,同时为清江浦以南的漕运提供必要水</p>
源。”</p>
“而为了保护祖陵,再用人力围绕堰塞湖修一圈堤坝,为了防止堰塞湖向南溃堤冲毁漕运,堰塞湖南岸的堤坝重点修筑。”</p>
“如此,黄河不泛滥,运河有水,祖陵没灾。”</p>
“然而就苦了淮河,给黄河运河供水必然要抬高洪泽的水位,然而洪泽本身是淮河河道的一部分,在此平地起水坝,必然造成淮河自三河尖以下河段的水位全面抬升。”</p>
“这让本就容易溃堤泛滥的淮河雪上加霜。”</p>
“果然,这项工程完工不到五年,淮河大水,危急大明祖陵。”</p>
“之后接连三年大水,第三年的洪水更是淹到了大明祖陵的大殿,这位潘季驯为此遭弹劾而致仕。”</p>
“其实,谁都明白所谓的治河,治标不治本,甚至标都治不了,只是一个以邻为壑——牺牲淮河,保住黄河运河。”</p>
“长久下去,肯定会出事!”</p>
另外,黄河从南入海还有重大的缺陷。</p>
因为淮河是在苏北流经的,黄河夺取淮河水道,导致黄河、淮河年年泛滥,而山东等北方地区年年干旱。</p>
明朝的天灾不断,与此也是有直接的关系的。</p>
朱元璋沉默半响,才道:“便是用水泥大坝也不成么?”</p>
陆渊缓缓摇了摇头:“此乃天地之威,为人力能够抗衡。”</p>
“那,你准</p>
备怎么做?”朱元璋问道。</p>
“改回东汉之故道,黄河走濮阳西南,过范县、莘县、聊城、禹城、滨州,从利津东南入海。”</p>
东汉王景这次治河,虽然烧掉了朝廷以百亿计的钱粮,却也让之后的黄河安稳了足足八百年。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王景治河,千载无恙”的美名。</p>
黄河北行,这才是唯一的答案。</p>
1855年黄河北决铜瓦厢,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形成后来的黄河下游河道。</p>
这并非巧合,而是自然的选择。</p>
黄河会选择渤海入海,这是因为山东存在两条地质断裂,兰考断裂带、广饶断裂带,地质断裂带是凹陷处,地势最低,河流选择地质断裂带流淌是常见现象。</p>
此外,利津处于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这个地方正好有一个无潮点,加上周围洋流便于排沙,黄河水入海畅通无阻。</p>
这里输沙能力强,对河口有牵引力,这是由渤海海流决定的。渤海海流、海动力对黄河口泥沙具有牵动、引排作用。</p>
黄河水从此处入海,既不受海潮顶托,又可以通过海流将泥沙排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
而黄河走山东后,黄河和淮河分家了,皖北和苏北不再洪涝了,山东不再干旱了,一下子都解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