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文人书屋网 > 正德崛起 > 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 如何安排

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 如何安排

“毕竟,这么多吏目和工匠都在这里看着,院门外面还有那么多吏目偷偷观望,吾等知道吾等是在干什么,可那些吏目和工匠们知道吗?”</p>

“到了最后吾等成为一个笑谈倒是无妨,可问题的关键是陛下所发明的这个水泥,乃是利国利民,利于大明江山社稷的神器,如此利器因为吾等声明受损,完全犯不上啊!”</p>

“所以……”</p>

李东阳看了一眼刘健,又朝着周边的一众朝臣扫视了一眼,似是鼓足勇气一般,继续说道:</p>

“所以本官认为,今日的早朝之上,若是孙福前来奏禀则罢,吾等本来就是提前见证,自是犯不上抢他人功劳。”</p>

“可若是孙福今日没有参加朝会,水泥这事情也无人奏禀的话,依本官的意思,不若先将这个好消息当朝奏禀,即安了满朝文武的心,也让陛下能提前得知到这一喜讯。”</p>

“诸位臣公看如此安排怎么样?”</p>

李东阳的最后一句话语,没有仅仅只问询刘健一人。</p>

毕竟。</p>

此事也非刘健能拿得住主意的事情。</p>

这个事情说的好听点,那是提前将喜讯告知与众,安满朝文武之心。</p>

可若是细细道来的话,其何尝不是在抢夺孙福的功劳,大有夺人之美之嫌。</p>

要知道。</p>

到了他们这般身份,几乎已经达到了仕途的顶峰,几乎没了再进之可能。</p>

两位阁老自是不必多言,似几位尚书还好些,最起码他们还有一个入阁的奔头可以奢望,但也仅仅只是奢望而已。</p>

按着大明的规矩:“若先升尚书,则无入阁之命。”</p>

当然。</p>

此例也有被破坏的时候。</p>

但是纵观整个大明朝,从尚书之位进入内阁的朝臣微乎其微。</p>

内阁中人大多是从翰林院中选拔而出,并一点点的培养直至后续入阁观政,作为阁臣的预备者。</p>

而之所以这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诸部尚书和内阁的关系。</p>

在名义上。</p>

他们同朝为官,共同辅佐君王治理江山。</p>

甚至在历史中还出现过首辅一人当权、权倾朝野的时候。</p>

可那毕竟只是个例而已,在整个大明朝的吏治体系中,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p>

这一点。</p>

隆庆朝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高拱,曾在《三乞天恩辞免兼任疏》中提到过。</p>

“我国家之事,皆属部臣题行,阁臣拟票。或未当,则为之驳正;或未妥,则为之调停。不嫌异同,务在参伍。所以事多得其理,而人不敢为奸,是阁之与部不容混而一也……今内阁平章重事,吏部进退百官,皆权所在也。臣既忝阁臣之先,而仍总吏曹之职,则操权不亦太重乎?权太重,非惟臣难以居,而国体亦非所宜。”</p>

其间原文不过多引述。</p>

高拱从首辅的身份出发,细细分析了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微妙关系。</p>

两者即是同朝为官,为了大明一心效力的合作伙伴之一,同时也是相互制衡、相互制约的存在。</p>

六部式微,则内阁独大,首辅容易权倾朝野,虽不是宰相却可行宰相之事。</p>

而反之。</p>

内阁若是势弱,继而无法制衡六部。</p>

那且不言六部会不出出现掣肘朝野的存在,就说身为陛下参谋和秘术处的内阁,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空架子,并且六部的事务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这对于皇权也好,还是对于整个朝堂而言,并不是什么幸事。</p>

故而。</p>

从内阁制度渐渐稳定之后。</p>

这阁臣的选择,全部是从翰林院中选拔,以此来断绝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关联,继而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门。</p>

推荐阅读: 反派大佬穿成炮灰(快穿) 解怨司[穿越] 我的手机能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