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p>
群臣的神情又开始变得失落。</p>
所有人没敢在这个话题上面接茬,因为都明白接茬之后意味着什么。</p>
海禁的事情,其实已经名存实亡。</p>
在当初石见银山的第一批白银回来之后,关乎海禁的呼声就已经越来越小。</p>
虽然说,现行的政策依旧还是禁海,但是若说对于此事的反感程度,满朝文武已经已经远远小于从前。</p>
毕竟。</p>
石见银山的例子在那里放着。</p>
大明之外虽然在满朝文武眼中是荒寂贫瘠的存在,但那仅仅只是对他们的国家和人民而言,可没有包括他们脚下的土地。</p>
这石见银山不就是一个明晃晃的例子。</p>
但事实虽然如此。</p>
可是若让众臣说出违背祖训接触海禁的话语,那依旧还是噤若寒蝉,无人敢出言发声。</p>
但即便如此,群臣之中不少人也在心中合计。</p>
若出海真能弄来钱银的话,那貌似也不错,最起码可以将其用于河堤的修建,这也算是造福于民了。</p>
不过眼下存在的问题是,谁能保证石见银山会不会仅仅只是一个个例,若海外真的那么富足的话,为何这么多年那些土著没有发现,反而要等着大明的人过去才能被挖掘?</p>
现实吗?</p>
众人心中纷纷质疑此事。</p>
朱厚照环顾左右,看着无人出言搭腔,也只是轻轻一笑。</p>
对此。</p>
他倒是并不着急。</p>
眼下的条件还不合适。</p>
天津卫那里的船坞还没有造出足够的海船。</p>
再加上现在适逢冬季,北方沿海一带全部已经冻冰的缘故,想要出海也是一个问题所在。</p>
故而。</p>
朱厚照对此并不急迫。</p>
在眼见无人回应自己后,也没有丝毫懊恼的心情,继续说道:</p>
“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毕竟就眼下大明的国库收入而言,想要同时修建整个天下的河堤,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p>
“所以,若是再没有其他财源进入的前提下,为了保证朝廷的稳定运行,这势必将成为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还是在一定能坚持下去的前提下。”</p>
朱厚照没有多言,但是又好似什么都提醒了。</p>
提醒了殿下的满朝文武若是想要修建河堤的话,那就需要想办法扩充国库的收入。</p>
也提醒了他们今时的政令未必可能在下一代还会继续下去,毕竟之前已经出现过无数次后代人否定上一代人政令的情况了。</p>
就眼下的大明而言,比较明显的就是海禁、开海,还有奴儿干都司和安南的事情。</p>
所以。</p>
对于这政令能不能坚持百年,朱厚照是一点信心也没有。</p>
殿下的这些朝臣作何想法,那也不是朱厚照可以一一揣测的,所以干脆就此了结,重新转回到了正题,冲着刘健问道:</p>
“刘爱卿,听刚才魏大人所言,汝等这是亲自尝试了一番?”</p>
刘健闻言,躬身就是一礼。</p>
之前一直找不到机会将这幕后立功之人道出的他,如今正好得到了机会,当即出言说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