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文人书屋网 > 明左 > 第61章 规划

第61章 规划

京师,兵部,侍郎值房。</p>

侯恂已经上任,劳于案牍,兢兢业业。</p>

桌子上堆着数不清的文书,每一份都需要他过目。</p>

未几,一份塘报吸引了他的注意。</p>

上书者是临清兵备道张继孟。</p>

塘报中张继孟阐述了临清本地兵备情况,着重提及钞关码头之变后,本地军队缺少武器,因此恳请朝廷准许,自设兵器所。</p>

侯恂拿着文书思量了一番,才在上面批注了阅。</p>

随即,他又找出了一份文书。</p>

第二份文书的时间稍早,由山东蒙阴知县李雪未送来。</p>

今秋十月,沂蒙山区群盗大肆出动,劫掠蒙阴。破十村三十五寨,围县城,屠杀百姓上千,更有二十来户大小地主被灭门。</p>

李雪未吓破了胆,连忙给青州府、山东巡抚、兵部各上了奏书,祈求朝廷发兵剿匪。</p>

青州府和山东巡抚接到了奏报……就当没接到。</p>

不是他们玩忽职守,实在是山东境内并无兵马可派。</p>

其时为了防备畿辅民乱,山东的军队基本上都调到德州一线去了,内部十分空虚。</p>

就算没有这个调动,山东本地兵马也很是不足。</p>

加上沂蒙山区偏远穷困,倘若派遣大军前去,不说能不能剿匪,本地连军粮都无法保证供应。</p>

因此他们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没看见。</p>

奏书到了兵部,侯恂看过,本来拟待过后处理。看到张继孟的奏请,侯恂有了主意。</p>

他把两份奏书放在一块,李雪未的在上,张继孟的在下。然后找来文吏,仔细吩咐。</p>

“好好送上去。”</p>

在部堂做事的文吏,虽然不起眼,但各个都是人精。</p>

侍郎如此说,岂能不明白?</p>

于是文吏就这么将两份奏书顺序不变,呈递给了司礼监。</p>

过了一天,崇祯就召见了兵部尚书王洽、兵部侍郎侯恂过问此事。</p>

崇祯的关注点果然在第一件事上。</p>

“蒙阴一地匪患如此严重吗?”</p>

王洽是有点懵的。</p>

他才刚刚接替王在晋,正熟悉本部呢,具体事务哪儿知道啊?</p>

这就只能侯恂出面。</p>

“陛下,蒙阴临近沂蒙山区,地形险要复杂。其地贫瘠,百姓衣食无着,从匪者众。前任秦侍郎曾有言:沂蒙七十二崮,崮崮有猛虎。”</p>

兵部前任侍郎秦士文就是蒙阴县人,今年五月已经去世了。</p>

崇祯很是生气。</p>

“既然如此,山东有司为何不剿灭了事?”</p>

侯恂是做过功课的,把实际情况一说,崇祯也无奈了。</p>

“偌大山东,竟无兵可用?”</p>

侯恂自然不能让帝王窘迫,替其开脱道:“山东又分登莱,照应辽东。自此兵备重心偏斜,早已有之。”</p>

明末辽东战局日益维艰,明廷为了支持辽东战场,将登州、莱州从山东划出,设立登莱巡抚,同时也将重兵云集于登莱,使得山东空虚。</p>

听他这么一说,崇祯就此上了心。</p>

后来举行明朝第一次武学科举,特意将第一位武状元王来聘派往山东,担任副将一职。</p>

可当下的情况,崇祯还得处理。</p>

“那就照实办理吧,责令临清兵备道,待整军完毕,可相机调兵遣将,协助蒙阴剿匪。”</p>

计划通过,侯恂表面云淡风轻。</p>

“臣遵旨。”</p>

庄子上如今已经成为了热闹的大工地,两千多人在此劳作,进度颇快。</p>

如今的重中之重,就是军营建设。</p>

左梦庚没有委托他人,亲自负责和设计。</p>

因为天气冷了,如果打制泥坯建房的话,泥坯根本就不会干。所以左梦庚下了血本,直接掏银子买青砖,盖砖瓦房。</p>

光是这一项,就支出了两万多两。</p>

“官兵宿舍都是这样建造,长排串联,大通铺的炕。注意,炕下的烟道必须这么垒,出了差错我可要找你们的麻烦的。”</p>

张延领着几个泥瓦匠围在左梦庚旁边,听他嘱咐,半点不敢疏忽。</p>

就是没想到,这个富家少爷居然还懂得垒炕。</p>

之前大家伙还挺疑虑,后来房子盖好一段,垒了炕一试,所有人都服气了。</p>

新炕的烟道非常通畅,能够将热量很好地传递到整个炕面,使得人睡在上面任何位置都能暖呼呼的,简直是神仙日子。</p>

因为采用了青砖盖房,所以不怕天气寒凉。盖好之后,围着用柴火一熏,房子很快就好了。</p>

至于房子被熏的黑乎乎的,那就只好事后再粉刷了。</p>

推荐阅读: 反派大佬穿成炮灰(快穿) 解怨司[穿越] 我的手机能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