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临不假思索地回答。</p>
徐勇一噎,心道:这都是第三次了。</p>
俗话说得好,事不过三。</p>
徐勇不明白陛下明明想让八格桑带路前往东瀛,为何此时却晾了这么久,那八格桑都彻底臣服了,陛下反倒不着急了。</p>
“你是在好奇朕为何不见八格桑,以为朕打消了前去东瀛岛的主意?”</p>
“啊……是。”</p>
其实不去徐勇也能够理解。</p>
毕竟此去一回一来需要数月,陛下才刚登基,国内诸事未定,实在不宜在此时率军前往。</p>
但不去……徐勇看了一眼往城外抬的尸体,眼神一凛。</p>
不去,实在对不住临海城枉死的百姓。</p>
“朕确实不会亲自去东瀛岛。”</p>
“嗯……啊?”</p>
“朕也想去,可局势不允许,所以到时候,还得是你们替朕冲锋陷阵,而你们能不能去,也不是朕能够决定的。”</p>
说来憋屈。</p>
但事实确实如此。</p>
南越想打东瀛诸岛,夺回失去的领地,按照眼下的局势,光靠他的一厢情愿还不行。</p>
还得多方配合。</p>
比如,西楚需要把暗中埋伏在东南关隘接应秋雁来以备不时之需的镇南大军撤走。</p>
再比如,肖朔要在他动手的这段期间先让西楚喘口气,这样他才不会分身乏术,既要忙着夺回东瀛占据的诸岛还要忙着与西楚谈判。</p>
偏偏这两点,无论是凭他的影响还是南越国的影响,都无法掌控。</p>
所以,他才给肖朔去了一封信。</p>
希望他能够借助西北战场向西楚施加压力,让芈铎把蹲在东南关隘,随时准备接应五万战俘的驻边大军调离边关,才好让南越海防将士们在海上大展拳脚。</p>
至于肖朔想要拿回北齐以前丢失的城池,只要能够沉得住气,等到西北战场由于秋雁来之死引发动乱,让西楚自顾不暇。</p>
东南边关那几座城,不用北齐动兵或施加压力,到时候光靠肖朔往谈判桌前一站。</p>
西楚使者便会拱手送上。</p>
张君临给徐勇分析完当前的局势,与他的做法。</p>
看到徐勇一脸似懂非懂还要消化的模样,便知道他的另一项安排没有错。</p>
光靠特战小队或者赶来练兵的大军去攻打东瀛诸岛还不行。</p>
面对不当人的倭寇,还得是经验多的武将加上足智多谋的参谋打配合,才能拿下。</p>
“陛下,万一北齐肖君主不愿意配合呢?”</p>
想了好半晌,徐勇终于想明白了陛下为何拒见八格桑。</p>
去不去东瀛岛还两说。</p>
见了不仅白见,还可能会让八格桑察觉到内陆各国之间的局势动荡,指不定八格桑生出坏心眼。</p>
还不如一直晾着让八格桑无脑猜测,自己吓自己。</p>
“不愿意配合,就把倭寇的俘虏丢进海里喂鱼,再让渔民们率船出海,打到哪里算哪里。”</p>
张君临对于此事的心态,保持得很好。</p>
“四万新兵来都来了,怎么也要让他们在海上操练操练。”</p>
不甘心归不甘心。</p>
现实可不是爽文小说,说打仗就打仗,说打脸就打脸。</p>
本就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南越小国,两国开战若打没有把握的仗,母后攒了十年,张承乾为保全自己苟了十年的家底。</p>
打不了几场数万人的中等规模战斗,就能败光。</p>